懷孕初期出血原因及常見Q&A

在懷孕初期,常會有血樣狀的陰道分泌物,或陰道出血,有的還伴有輕微下腹疼痛,嚇壞了剛剛懷孕的準媽媽們,生怕腹中胎兒因此不保。

pregnancy
photo credit: lorenzo cuppini verducci via photopin cc


臨床上懷孕初期約有1/4的可能會出現出血,其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著床出血或病理性的子宮頸病灶。

特別是性行為後出血,更應確診是否有子宮頸息肉或子宮頸出血。大部分的出血會維持數天甚至數星期,醫師會囑咐病人多臥床休息並停止性生活,必要時給予黃體酮或針對子宮頸病灶做處理。

若是在懷孕6-7周時超音波檢查仍不見胎兒心跳出現,就要懷疑是否是萎縮性胚囊。病人得知胚胎不正常的結果時,往往會傷心且責怪自己太大意才造成這種不幸。

其實,因為自然因素而導致流產的幾率高達15%-20%。胚胎萎縮有60%左右是因為受精卵染色體異常,或受精卵本身有問題所致,屬於物競天擇下的自然淘汰,所以,準爸媽們遇到此類情況不必過於內疚。坦然接受,並配合醫師做適當處理,才是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懷孕初期陰道出血是很多準媽媽擔心的問題,以下是準媽媽常見諮詢的問題,或許也能解除你的煩惱。

Q1:對寶寶會不會有影響?

懷孕3個月,陰道少量出血,量少鮮紅。醫生說是流產前兆,開HCG針劑及臥床休息,一星期血止。這樣對寶寶有沒有影響?

A:出血不會對寶寶造成影響

準媽媽儘管可以放心,只要胎兒本身沒有任何異常,即使是在孕媽媽的持續出血期間,也能健康發育。遵從醫囑、安心靜養,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如果情緒變得不安定,請立即向主治醫生諮詢。

Q2:這樣還要繼續安胎嗎?

懷孕第11周不慎摔跤,第二天陰道出血,去醫院就診,打絨促性素2000U 5天,休息安胎。至今已經2周,雖然胎兒心跳正常,出血依然未止(少量)。這樣還要繼續安胎嗎?

A:只要胎兒心跳正常,安心靜養吧

在懷孕初期因為不小心而摔跤,這是很危險的,在缺乏孕激素的情況下,摔跤往往會成為陰道出血的誘因。這個時候,準媽媽要安靜休養,只要胚胎好,胎兒心跳正常,一般是不需要擔心的。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在醫生的指導下安心靜養吧!

Q3:用力後出血有問題嗎?

懷孕兩個月了,昨天搬了一下電腦主機,今天早上突然發現陰道有少量出血,呈淡紅色,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A:比較粗重的家務,交給家人比較好

在胎盤完全進入穩定期前,做一些需要用力的事,是容易引起出血的。不過也不需要太擔心,休息兩天就會恢復了。同時注意自己已是準媽媽了,千萬不可以再逞強,提重物、搬東西這種勞力的事,還是交給家人去做吧。

Q4:維生素E能幫助安胎?

聽朋友說,懷孕初期出血可以服用一些維生素E。請問,維生素E真的有安胎作用嗎?

A:安胎是不能完全用維生素E代替的

維生素E可作為一般的補藥。如果要真正意義上的安胎,也就是說孕激素水準不夠的情況下,還是要補充孕酮,如安宮黃體酮等,不可用維生素E來代替。

Q5:經常做陰部超音波,對寶寶有影響嗎?

我出血至今已有10多天,到醫院醫生就說先去做陰部超音波,因為這個我已經做第3次了,這樣頻繁地做會傷害到寶寶嗎?

A:在醫生的指導下做超音波,是不用擔心的

胚胎發育得是不是好主要看胎兒心跳。也許第一次做超音波時,醫生對是否有胎兒心跳很難確定,隔3~4天或1周,重新做一次超音波看看胎兒心跳是否好,這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說超音波會對胎兒有影響,準媽媽可以放心,這是一種安全的檢查方式。

Q6:懷孕初期見紅容易生男寶寶?

聽說懷孕初期見紅的,最後生的大都是男寶寶,有這樣的說法嗎?

A:迷信的說法,完全不可信

這應該是迷信的說法吧!懷孕初期陰道出血的原因已經很明確了,主要在於胚胎、母體或者受到外力的刺激等方面的原因。這跟寶寶的性別並沒有任何關係。

Q7:產檢時陰道出血要緊嗎?

第一次產檢,按規定做了子宮頸檢查,結果回來時出血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會對懷孕有影響嗎?

A:內診時候的出血一般不需要擔心

內診時如果醫生稍微疏忽,或者本身有息肉的問題,有時會有出血的狀況出血。如果只是少量的,並且在2~3天內就停止了的話,就不需要擔心。關鍵在於,不要因為聽說過這樣的事就心裡害怕內診,檢查時請深呼吸放鬆全身,緩解緊張情緒。

Q8:是流產前兆還是著床出血?

懷孕30多天,發現有些褐色的血跡,醫生檢查後說是著床出血,這是怎麼回事?

A:著床期的出血也是有的

在懷孕最開始的階段,由於受精卵植入子宮,可能會出現有一兩天的輕微出血。然後,胎盤在子宮內壁上著床,也會引起少量出血。這是不用擔心的。

資料來源:太平洋親子網、北方網

相關內容:

 

如果喜歡敝站文章的話,請給我們一個讚,這是敝站成長的原動力,謝謝您!

 

 

免責聲明: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