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常見的寶寶皮膚問題

秋冬常見的寶寶皮膚問題

冬天到了,發現寶寶的皮膚粗粗的或是皮膚有紅疹,擔心寶寶不舒服或者會用手去抓,會傷害寶寶嬌嫩的肌膚。爸爸媽媽該如何保護寶寶的皮膚呢?

baby face
photo credit: Natalia Romay via photopin cc

冬季濕疹

原因及症狀:

冬天小寶寶常可見紅咚咚的兩頰,伴隨龜裂及脫皮,原因在於他們皮膚很薄,保水力不佳。

照護方法:

如果室內開暖氣或到戶外吹風時,別忘了保護皮膚,包括擦無香精的保濕乳液、穿著適當的防風衣帽及戴口罩等。溫度越低,擦拭的頻率就得增加。

脂漏性皮膚炎

原因及症狀:

真正造成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不明,但可能與嬰兒皮脂腺分泌旺盛,或感染一種喜歡與脂肪共生的皮膚芽胞菌有關。

多發生於出生後1-3個月的小寶寶,於頭頂、眉毛、耳後或皺摺處可見紅疹,伴隨黃色痂皮,重則凝集結痂,甚至流出組織液。

照護方法:

  1. 可以用生理食鹽水或冷開水敷患部,再塗上嬰兒油,待痂皮軟化後輕輕去除。
  2. 臉頰處紅疹可以請醫生開藥,局部塗抹。
  3. 此種皮膚炎經數周處理後會自然消退,復發率低,大部分半年後即自然痊癒;如持久不退,必須與異位性皮膚炎作鑒別診斷。

異位性皮膚炎

原因及症狀:

一種劇癢的慢性皮膚炎,約15-20%的小孩有此種皮膚病,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約70%有遺傳傾向。皮膚一般都較乾燥,對於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及衣物的刺激較敏感。乳兒期開始於臉部、頭部、耳朵附近及四肢出現紅疹。

照護方法:

1. 抽血驗過敏原:

但並非每一種過敏原均可被檢查出,有35-36種的過敏原可以抽血檢驗。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塵蟎過敏,須使用防塵蟎的寢具,最重要的就是別給他填充玩具或絨毛玩具,屋內勤打掃;此外有些小孩對蛋白或牛奶過敏,應避免之;貼身須穿純棉衣物。

2. 治療方法包括:

★ 外用類固醇。

★ 外用免疫調節劑。

★ 抗組織胺內服或注射。

★ 光療法。

★ 擦保濕乳液。

這些方法常須合併使用。然而因病情反復發作,故家長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膿痂疹

原因及症狀:

膿痂疹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皮膚病,常在小孩間互相傳染。好發於鼻子、嘴巴周圍、頭皮、臀部、四肢等,手腳掌較不受侵犯。

主要有兩種臨床表現,水泡型及傳染性膿痂疹:

  1. 傳染性膿痂疹:在臨床上較常見,約占八成以上,是由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所引起,典型的病灶呈現1-2公分大的結痂,痂皮上面常有濃稠黃色滲出液,早期的病灶則只有紅疹及濕濕的滲出液。
  2. 水泡型膿痂疹: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呈現表淺性、鬆軟的大水泡,水泡中央有黃色的蓄膿。

膿痂疹的皮疹看來可怕,但是通常沒有症狀,少數患者會有輕度搔癢或疼痛。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發燒、血液中白血球上升等全身性感染症狀。小孩子因為皮膚的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以及常近距離彼此身體接觸,所以膿痂疹特別好發於小孩。

膿痂疹又可分為原發性、續發性兩類:

  1. 原發性膿痂疹:常發生在輕微受傷的皮膚上,20%的人在鼻腔內均有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寄生,當感冒擤鼻涕時,常會造成微血管的破損,細菌就會進入皮膚而感染。
  2. 續發性膿痂疹:原本皮膚就有濕疹(例如異位性皮膚炎)、蟲咬、水痘或是傷口等問題,使得細菌入侵。在異位性皮膚炎的人身上較容易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寄生,所以相對地也較容易感染。

照護方法:

  1. 可能合併其他併發症,包括蜂窩組織炎、關節炎、骨髓炎、腎小球腎炎、敗血症。所以須早期治療。在治療上,需要使用外用甚至口服抗生素7-10天。
  2. 因具有很強的傳染力,病童的毛巾、衣服應與家人分開洗,並用開水煮過消毒。
  3. 將病童的指甲修剪至最短,以避免不自覺的搔抓。

疥瘡

原因及症狀:

疥瘡是由人疥蟎所引起,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特別在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包括手指間、腳趾縫、肩胛骨、腕、肘、腋下、腰、乳頭、陰莖、屁股等。

免疫能力較差、年長、失能、操勞過度者,可能會感染較嚴重的結痂型疥瘡﹝挪威疥﹞ (Crusted / Norwegian Scabies),患者身上會出現厚痂皮的疹子,內含大量的蟎及卵;致命性不會比一般疥瘡高,但因疥蟎寄生的數量較多,可能多達上千隻,甚至百萬隻,傳染力較強;患者身上的蟎會掉落在衣服、床鋪及傢俱上,因此感染挪威疥的患者必須盡速進行治療,避免造成大流行。

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床舖或傢俱皆可能被傳染,疥蟎在成人間常透過身體親密接觸傳染。

疥瘡傳染性很高,患者應格外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人第一次感染約2至6週才會出現症狀;若為二次感染,症狀約1到4天就會出現。

典型症狀為皮膚劇癢,至夜間時更為嚴重。感染疥蟎後,人體對疥蟎及其排泄物產生過敏反應,因此皮膚上會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症狀,有時因劇癢抓傷引起疼痛,並導致細菌感染。

預防方法:

(一) 注重個人清潔衛生。

(二) 避免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及床鋪,患者的房間必須澈底清理。

(三) 患者及接觸者﹝尤其親密接觸者﹞都必須接受治療。

(四) 外宿時選擇每天會更換床單及被單的旅館,尤其在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

(五) 最好一人一張床,若有不同人使用同一張床,最好更換床單及被單。

(六) 不要讓別人睡自己的床或使用自己的寢具,衣服也不要互相借穿。

照護方法:

(一) 經醫師診斷確定後,使用滅疥藥物,必須從脖子塗抹到腳底,全身都要塗到,如背部、屁股縫、陰部、肚臍、手指間、腳趾縫、指甲縫等較不易塗敷部位均須澈底塗遍,不應只塗抹發癢部位;並遵守藥物標示及注意事項。

(二) 疥蟎離開身體2至4天後即會死亡,故治療開始前3天內,患者使用的床被單、衣服均須用60℃以上的熱水清洗並以高熱乾燥,無法清洗或乾洗的衣物,密封於塑膠袋兩週。患者衣物要與未患病者分開處理,並持續高溫處理至患者藥物停止使用為止。

(三) 除去疥蟎及卵後,皮膚發癢及疹子約需一個月才會全部消失,此時可使用止癢的外用及口服藥物,以緩和症狀。若治療後2到4週皮膚仍會發癢或疹子再度出現,可能需要再次治療。

(四) 初次感染疥瘡約2至6週才會出現症狀,然而無症狀時也具有傳染力,因此若疑似感染,可先塗抹治療藥物。

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1. 貼身衣物、床單、被單先用熱水(60℃以上)燙30分鐘或煮沸,或用電熨斗燙過後再清洗。
  2. 棉被或無法燙的衣物,可放在太陽下暴曬或密封3周,待疥蟲自然死亡。
  3. 傢俱、環境可用消毒水清潔消毒,再用殺蟲劑噴灑後靜置3天。

嬰幼兒肌膚照顧須知:

嬰幼兒的皮膚因皮薄,皮下微血管網豐富,因此吸收非常好,所以使用外用藥時須注意強度、藥量及刺激性,以免因大量吸收而造成全身性毒害或過敏。

照顧的原則是清潔、保濕與保暖,貼身必穿純棉衣物,清潔劑宜溫和,甚至以溫水清潔即可。

來源:39健康網、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如果喜歡敝站文章的話,請給我們一個讚,這是敝站成長的原動力,謝謝您!

 

 

免責聲明: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