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刷牙流血?牙齒保健15個小方法
懷孕刷牙流血?牙齒保健15個小方法
相信在懷孕期間的媽媽們都有遇到刷牙流血的情形,而且跟懷孕前比起來嚴重的多了,出現這種情形該如何處理呢?
photo credit: Sappymoosetree via photopin cc
準媽媽的口腔健康不僅關係到準媽媽自身的健康,而且還影響到胎兒的身體健康和口腔健康,準媽媽若有嚴重的牙周病易導致胎兒早產,牙周病與胎兒過小,甚至與高血壓、流產皆有關係。研究還證實,母親蛀牙可能會遺傳給寶寶,使寶寶患蛀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如果孕期發現有蛀牙或牙周病,應選擇適宜時機處理,最適當的治療時期是懷孕中期(4-6月最適合)。因為懷孕初期胎兒的一切器官尚在發展當中,而後期則是怕準媽媽因為緊張而產生子宮收縮,準媽媽可照樣進行常規性的牙齒照顧,包括洗牙、補牙等等,若是牙齦有發炎、化膿這類狀況,則需先做初步治療,以免口腔內的細菌入侵身體其他部位。
準媽媽牙齒護理15個方法
1.孕前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
孕前到醫院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和口腔保健,徹底地治療口腔疾病。這樣可以在孕前擁有一個良好的口腔環境,以免除由於孕期激素變化等因素,加重已有的牙病或牙齒不適,卻又不便用藥的痛苦。
2.攝取充足鈣質
胎兒骨骼形成需要大量的鈣質,準媽媽攝取鈣質不足時,母體會自動以骨質脫鈣來滿足胎兒生長的需求。此時,準媽媽的牙齒最容易由於受到酸性物質的腐蝕。孕期應多吃一些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蝦皮、牛奶、豆製品等,以補充自身及胎兒對鈣的需要,這樣既確保了寶寶的正常發育,又能保護自身牙齒健康。
3.多吃粗纖維食物
進食粗纖維食物時,能使咀嚼時間延長,咀嚼力增加,對牙周組織產生正常的生理性刺激,有利於健齒固齒。同時粗糙食物對牙齒表面摩擦力較大,有利於清潔粘附於牙面上的菌斑,降低齲病發生。如芹菜、蘋果、梨、玉米餅等,有利於牙齒健康。
4.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
若孕期維生素C攝取不足,牙齦會變得十分容易出血。此時膳食中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數日內,紅腫發炎的牙齦會顯著好轉,並且不再出血。番茄、柑橘、青椒等都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5.吃不含蔗糖的口香糖清潔牙齒
如木糖醇口香糖,在餐後和睡覺前咀嚼一片,每次咀嚼至少5分鐘,對於牙齒和牙齦健康是很有幫助的。
6.少吃太甜的食品
避免吃太多甜食,如糖果、餅乾、蛋糕等,吃完記得要刷牙,才能確保牙齒健康。
7.少吃太酸的食物
牙齒容易受到酸性物質侵蝕,牙齒礦物質被溶解,牙切面變薄,牙齒變得脆弱和敏感,變成敏感性牙齒。
8.刷牙方法要正確
刷牙力度要輕,刷牙時要順著牙齒的生長方向上下刷,這樣不僅能使牙齒清潔的乾淨,還能發揮按摩牙齦的作用。不要用力橫向來回刷,以免把食物殘渣刷進牙縫,還損傷牙齦。另外,牙刷每2-3個月更換1次。
9.吃過食物勤漱口
每天吃過早、中、晚飯後的3分鐘內,用軟毛牙刷刷牙,每次3分鐘。以免餐後細菌在牙齒表面沉積,形成蛀牙。如不能刷牙,也一定要在飯後或吃過小零食或太甜太酸的食物後要及時用白開水漱漱口,儘量降低牙齒所受的腐蝕。而且孕吐現象中倒流的胃酸也會傷害牙齒,孕吐後也需要及時用白開水漱漱口。
10.經常叩齒使牙齒堅固
平時可多做上下叩齒動作。這樣不僅能增強牙齒的堅固性,同時可增加口腔唾液分泌量,其中的溶菌酶具有殺菌、潔齒作用。同時經常做叩齒運動和按摩牙齦,以改善牙周的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出血的症狀。
11.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牙刷只能清除牙齒表面70%的細菌,使用牙線可徹底去除齒縫間的牙菌斑和食物殘渣,應養成使用牙線的習慣。使用牙線時切勿太用力,以免損傷牙齦。要用不同節段的牙線進入不同的牙縫內, 保持始終以清潔的牙線去除鄰面菌斑。
12.牙刷用完後要徹底沖洗乾淨
最好用牙刷消毒器進行消毒,然後將刷頭向上放入漱口杯中,放在房間乾燥通風的地方,減少細菌在刷頭上生長的機會。
13.選用軟毛牙刷
孕期,內分泌系統會發生很大變化,牙齦黏膜充血、水腫,刷牙時一不小心就會有出血的現象。因此,準媽媽應選用軟毛牙刷。
14.適當使用功能牙膏緩解牙齒不適
如果準媽媽出現蛀牙,可選用含氟牙膏;如果有出血、水腫,可選用消炎止血的藥物牙膏,如添加了黃芩、冰片、薄荷、金銀花等中草藥精華的牙膏,它們具有止血和殺菌清涼功效,牙周病患者使用後會感覺清爽舒適。如果準媽媽因吃酸性零食過多引起牙齒過敏,可選用抗敏牙膏來減輕症狀。
15.隨身攜帶小瓶的漱口水
在辦公室或在外就餐不方便刷牙時,可用漱口水漱口,隨時清潔牙齒。也可多喝礦泉水,它是氟的天然來源。
小提醒:
- 孕期若出現牙科疾病,治療應非常慎重,準媽媽不要自行隨便用藥。止痛藥、鎮靜劑、抗生素,應該在醫師指導下小心使用。
- 孕期最好不要拔牙。懷孕期間一般不建議拔牙,若因嚴重的急性炎症或迫切要求拔除智齒的,可在此期權衡利弊後,施行局部麻醉拔除。
來源:《聰明寶寶》
如果喜歡敝站文章的話,請給我們一個讚,這是敝站成長的原動力,謝謝您!
免責聲明: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