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在將寶寶順利產下後身體非常的虛弱,當然要留心的身心健康問題也非常多,什麼是產後媽媽必需注意及預防的健康問題呢? 以下慢慢的告訴您。
photo credit: Swaddled in Loving Kisses via photopin (license)
多數產婦於分娩後5小時左右可自行排尿,但有的產婦會出現排尿時間延長,甚至不能自行排尿的情形,發生尿滯留。
產後1-2天有尿意卻排不出來,就一定要試著自行下床排尿,越早排尿越不容易發生尿滯留,因為會陰有裂傷或是在分娩時做了會陰側切術,造成排尿時會引發疼痛感。此時就必須克服害怕疼痛的心理,勇敢的下床排尿,試著不用讓護士協助導尿。
如果膀胱中積存過多的尿液,不僅影響子宮收縮,還會誘發尿路感染。如果分娩後8小時以上還沒有自行排尿,護士就會協助您進行排尿,一般最常見的就是導尿,從尿道口用一根軟的導尿管,讓膀胱中的尿自然流出。導尿會有尿路感染與尿路損傷的潛在危險。有的產婦在拔出導尿管後仍無法自行排尿,甚至加重了排尿時的疼痛感,所以最好試著自行排尿。
防止產後尿滯留的醫生七項忠告:
產婦在產後發燒的情形,首先要想到產褥(惡露)感染的可能性,一旦發生產褥感染,必須要及時並徹底的進行治療,防止發炎的症狀擴大及蔓延,並留下後遺症。
為了避免產褥感染,分娩時前盡量多吃新鮮水果,多喝水,充分的休息。在產後42天裡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盆浴,平時更要注意均衡飲食、儘早下床活動與適時小便,避免膀胱裡的尿液滯留,影響子宮的收縮與分泌物排出。多注意產後的會陰部清潔與衛生,一定要使用消毒過的衛生紙和產褥墊。另外有在親餵哺乳的媽媽,若是因為健康因素必須服藥,切記要提醒醫生別開會影響哺乳的藥物。
防止產褥熱的醫生六項忠告:
產褥熱徵兆:
造成會陰漲疼的原因很多,應及時看醫生,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處理,若在家中做月子可使用的方式:用1:1000新潔爾滅溶液或1:1500高錳酸鉀液,進行會陰擦洗,每天2次。如果會陰嚴重水腫,可用50%硫酸鎂濕熱敷,每天2次,每次15〜20分鐘,促進水腫消失。
產後初期出現的陣發性下腹痛是產後宮縮痛。產後宮縮是子宮復原的表現,並有止血和排出宮腔內積血和胎膜的作用。宮縮時會在下腹部摸到隆起變硬的子宮。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會持續3-4天後自然消失,不需做特殊護理,只需請老公或親人多多按摩腹部的子宮處。若有疼痛嚴重的產婦可試試下腹部熱敷、按摩。必須確認完全的排除胎盤、胎膜在子宮內的殘留,若有殘留,宮縮痛往往較明顯,也常伴隨較多的陰道出血,這時就必須請醫師協助處理了。
許多產婦產後3-5天甚至更長時間,無法正常排便,造成腹漲、肛裂或痔瘡等各種不好的影響。因為產後腹壓下降,排便往往會使不上力。而分娩前後又因為進食較少,剖腹產還要術前術後禁食,腸道裡沒有一定容量的食物殘渣,所以不足以刺激排便。若有會陰裂傷或會陰切開,蹲下排便時會引起疼痛,間接使得產婦不敢排便。而剖腹產又不能馬上下床,產婦又不願在床上躺著排便、排尿。這些都是造成產婦產後便秘與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
其實,除非有產後併發症,同時醫生也要求產婦必須臥床休息時,一般的情況下,剖腹產在24小時後就能下床大小便了。為防止產後便秘,產婦應適當增加活動量,強化腹肌與盆底肌的鍛煉,做產褥期保健操;正確搭配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也可睡前飲用一杯蜂蜜水。
產前與產後導尿或留置導尿管,誘發前尿道細菌進人膀胱,造成尿道與膀胱黏膜損傷,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危險。統計資料顯示,分娩前採取導尿,並於產褥期發生尿路感染者佔9%之多;留置尿管72小時以上者,幾乎全部發生細菌沿尿道與導尿管之間的黏膜上升而進人膀胱,引起膀胱炎,甚至腎盂腎炎。
產後應特別注意會陰的局部清潔,適當處理分泌物,不要憋尿並且多喝水,這樣才能預防泌尿系統感染。一旦出現頻尿、尿急、尿痛、排尿不順與腰痛等症狀,一定要立即看醫生。
孕期胎盤會分泌出很多激素,其中雌激素要比孕前高出1000倍。分娩後,胎盤離開母體,激素水平急速下降。體內激素的急劇變化,勢必影響產婦身心狀況。產後的一兩週內,產婦的情緒會非常敏感,就算只是一點點小的刺激或情緒上的不滿都可能會引起更大的情緒波動,經常焦躁不安,只要稍有不如意,就容易陷入憂鬱的情境之中。
產後出現一定程度的憂鬱情緒是一種正常的過程,不能算是病態,只要適當的調整好心態,盡量的放鬆心情,憂鬱的情緒就不會再加深,快樂情緒也會籠罩整個生活。從某種角度講,產後憂鬱是一種選擇,沒有什麼原因讓產婦必須憂鬱,除非產婦自己選擇了憂鬱。當然,丈夫與家人一定要體諒並體貼產婦的各種不方便,替產婦營造溫馨與快樂的育兒環境,即時與產婦進行有效的情感溝通,了解並排除各種可能發生的憂鬱情緒,才是遠離產後憂鬱的辦法。
來源:網路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