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降溫明顯,讓人想泡個熱氣騰騰的溫泉浴。泡溫泉是冬季的全民運動。泡溫泉能消除疲勞、促進血液循環、療養保健。不過,泡溫泉浴也要小心,以免泡出病。
身在都市的人們,較多的情況是在周末及假期參加溫泉之旅,為了盡情泡溫泉,有可能會因為泡過了頭而引起問題,有幾類人群需要特別警惕。
溫泉是現代人養生方式,但如果有心臟病或者高血壓等疾病,泡溫泉時要格外小心。心臟病患者症狀雖不盡相同,但心臟供血障礙卻是其共通性。過高的水溫會增加心臟負擔,易造成心悸、憋氣,甚至出現生命危險。所以,只要有高血壓或者心臟有問題,泡溫泉都要慎重。
醫師提醒,正常人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調節能力較強,但老年人的血管調節功能已下降,泡溫泉時,血管受到刺激,造成血液在體內分佈不易調節,一下子體內循環量擴大,腦部供血不足,或血壓迅速增高,可能會造成腦血栓或腦血管破裂(腦出血)等後果。
若老年人動脈硬化,血管上可能有斑塊,冷熱刺激造成血管擴張,血管上的斑塊容易脫落,順著血流跑,跑到大腦,形成腦部血管堵塞,造成腦梗死。
泡溫泉能放鬆精神,舒緩壓力,但女性若在溫泉中泡得過久,容易使陰道中正常的酸鹼度受到破壞,陰道容易受感染,產生發炎的現象。女性經期不要泡溫泉。
醫師建議,在懷孕初期盡量避免泡溫泉,由於懷孕早期胚胎對於外界刺激比較敏感,如溫度過高,使得神經管缺陷的機率增高,容易造成畸胎。溫度的驟變,熱脹冷縮,可能會引起流產。而在懷孕後期,溫泉的環境容易使女性陰道內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可能會造成早產。
妊娠後期因橫膈肌升高,心臟向左、上、前方移位,更貼近胸壁。心臟移位使大血管輕度扭曲,加之血流量增加及血流速度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和心率加快,心臟工作量增大,泡溫泉可能使孕婦心臟負擔加重而引發嚴重後果。
當天氣變得較為乾冷時,角質層的水分容易流失,使皮膚的保護功能變差,皮膚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刺激(例如溫泉水的溫度、酸鹼值和成份)而發炎;此外,乾燥的角質層容易剝落,即使輕微的傷害,也可能引起細胞激素反應,導致皮膚發炎並造成搔癢的症狀。對於一般人而言,帶酸或微鹼性的溫泉水,常常只是造成冬季癢的症狀;但對於銀髮族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卻是癢上加癢,惡化原本的皮膚炎,這樣抓了又癢、癢了又抓的惡性循環,常常是遍體鱗傷,誘發嚴重性濕疹,甚至引起細菌感染。
銀髮族大半原本就有皮膚癢的問題,皮膚內的保濕因子會隨年紀漸增而降低是主要的原因,其它因子如慢性腎疾、自體免疫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則會加重這個問題。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屬於過敏體質,對於天氣變化冷熱乾燥、沐浴衣著,都可能會誘發體內大量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釋放出來過度反應這小小的改變,導致奇癢無比的皮膚炎發作。兩者都應該避免過於乾燥的環境和刺激因子(例如毛料的衣物和鹽浴、過熱的溫泉,或用毛巾搓洗皮膚),平時的保濕工作更不能偷懶。
對皮膚科病患而言,泡湯這種享受並非完全禁絕,但有幾項原則必須遵守:
一般人認為,泡熱水有助於體內的循環。但是對於有靜脈曲張的患者而言,溫度升高而加速的循環卻會帶來不小的痛苦。原來曲張的患部會因為循環的不良而形成腫大,也使得患者在泡湯之後會發生身體舒服但腿部沉重的分離現象。
患者的情況其實就是典型靜脈曲張在泡湯後所發生的症狀,如果不趕快尋求解決的方法,還會繼續的惡化。在過去,也曾經發生過患者的血管在池中因為受不了高溫,在靜脈壓陡升的情況下立刻破裂噴血的病例,所幸經過緊急送醫才平安脫險。
對靜脈曲張的患者而言,泡湯真可謂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不論患有靜脈曲張與否,最好先檢查一下自己是否適合泡湯。萬一在泡湯時感覺到腿部發生腫脹,或是有點行動不良,就應該把腿部抬高有助於血液的回流,等到稍微舒服後再繼續行動。
泡溫泉是寒冬一件令人享受的活動,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釀成不好的後果。除了上述人群要特別謹慎之外,醫生還建議:癌症、白血病患者不主張泡溫泉;過於疲勞、飲酒過量、空腹等皆不宜浸泡溫泉。
醫師提醒,不要一開始就浸泡溫度太高的溫泉池,進入溫泉池,要循序漸進,以便讓身體慢慢適應。泡溫泉的時間不宜超過十分鐘,最好泡五分鐘左右,起來休息喝點水,換池子再泡。離池時,動作也要慢。先緩緩站起,等身體慢慢適應後,再離開溫泉。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KingNet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