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用藥安全注意事項 劑量掌控與正確常識
嬰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免會生病,生病要快好多半只能依賴藥物,但嬰幼兒用藥有非常多的注意事項需要特別的留意,因為他們的器官發育並不像大人這麼成熟,代謝機能也沒這麼完整,所以拿捏其劑量與給藥時間是父母必備的常識,以下就為各位介紹網路上專家所分析的嬰幼兒用藥安全知識。
photo credit: nima; hopographer via photopin cc
嬰幼兒在用藥的劑量上是非常重要且複雜,臨床醫師應該要了解嬰幼兒在不同時期發育的生理特性與藥物所帶來的特殊反應或副作用,精準控管用藥方針與用藥的劑量。 因為嬰幼兒的器官功能發育還未完全,代謝機能還未發育成熟,藥物在代謝與排泄的速度會較成人來的慢,用藥不當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反應或藥物中毒。
嬰幼兒所使用的藥物劑量應該要依據寶寶發育的成熟度與病情輕重有所變化,依據寶寶的大小、體重決定其用量,一定要按照藥物的說明書或是遵照醫囑來用藥。
多數藥物會經過肝臟代謝後,再經由腎臟排泄,較少部分會從腸道與膽道排泄。 而在嬰幼兒的時期,寶寶的腎臟血流量比較低,腎小球的濾過率只有成人20~40%,腎小管泌酸的功能會較為低下,往往會影響到鹼性藥物排泄。 這樣會導致藥物在排泄上的速度減慢許多,也造成藥物在體內存留的半衰期延長。
所以嬰幼兒在用藥要特別注意延長餵藥的間隔時間,不可給藥次數太過頻繁。 有的醫生在開處方時,一般都會開一天三次,但三次的意思並非是指早晨、中午與晚上各一次,而是間隔每八小時服用一次,才能有效維持血藥的濃度。 另外早晚各一次的餵藥時機,是指間隔每十二小時一次。
餵藥的途徑對於藥物的療效發揮與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有直接影響。 對能喝奶與進食的嬰幼兒,可能考慮以口服餵藥。 對於安默西林等因酸性而部分降低活性的藥物,因為寶寶的胃酸濃度比較低,口服之後的血藥濃度水平會比成人略高。
因為寶寶胃部排空時間較長,藥物在胃腸道的停留時間長,紅黴素等口服後血藥濃度高峰出現會比較晚,這些因素要特別的考量,適當降低劑量或減短用藥的時間。 因肌肉注射的藥物劑量會比較小,且易損害周圍的組織與神經,目前已較少使用在臨床上。
靜脈點滴注入較為常用,但是因為寶寶年齡段較小,心臟可以承受的負荷能力弱,一定要精準的控制好滴注速度,不可過急過快。 要加強照護,避免藥物外滲造成組織壞死,避免反覆使用同一血管而引起血栓靜脈炎。
一般基層醫療單位,會濫用抗生素、激素或維生素的現象較為普遍。 有部份藥物在使用上的必要性還需商確,更何況是用在小寶寶的身上!
務必要詳讀藥品說明書所規定的禁忌與副作用,確實掌握用藥的方針。 對於禁止使用的藥物,在任何情況都不可以使用的,一定要堅決杜絕。 慎用的原則上也不要使用,能產生同樣作用與效果的藥物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使用某一種!
正確掌控嬰幼兒用藥安全的相關知識,才能安全育兒並在寶寶健康成長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