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歲的孩子開始發展語言能力,渴望溝通與交流,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打小報告是他給自己找到的一個交流方法。
photo credit: Sam Antonio Photography via photopin cc
“老師,XX沒有把玩具放好。”“媽媽,XX拿了我的餅乾。”如果孩子愛打小報告,你會怎麼處理?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表現,是正常現象,慢慢就沒事了;有的則覺得這種行為很不好,禁止孩子打小報告,告誡孩子有事和小朋友當面說清楚,不要背地裡去告狀。
專家指出,由於想受到別人重視或者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弱等原因,3-10歲往往是孩子打小報告的高峰期。孩子愛打小報告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和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關係,家長應給予包容和理解。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認真分析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對症下藥,不應盲目制止或者無視。
李小姐的兒子今年3歲多了,近來幼稚園的老師向她反應兒子經常向老師說誰誰不吃飯、誰誰欺負誰,很會打小報告。
“他平時在家也總是向我告狀,哪個小朋友拿他了玩具等等。” 李小姐說,她諮詢了其他家長,發現大家對此事的態度截然不同,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打小報告其實是大人給孩子貼的標籤,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就像一個小朋友喜歡玩具,帶了回家,這只是他一個很純樸的想法,而大人則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認為這是偷東西。有些家長厭惡孩子打小報告,也是因為他把孩子的一個交往行為變成道德行為。
從常態來看,四五歲正處於孩子的交往時期,打小報告的情況比較普遍。因為這時孩子開始發展語言能力,渴望溝通與交流,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打小報告是他給自己找到的一個交流方法。當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其實是他成長和進步的標誌。
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時候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自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或者沒自信,沒有勇氣去自己解決問題,只好求助老師或家長,對大人產生依賴。在建立規則的時期,孩子對其他人破壞規則的行為比較敏感,有時老師會對孩子打小報告給予肯定,這就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
在心理學上,孩子10歲以前一般會認為老師和家長是無所不能的,大人的地位要高於同伴,所以寧可得罪小朋友也會去告狀。10歲以後孩子會更看重同伴,這時他們打小報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為很有可能會被同伴孤立。
如果孩子愛打小報告該怎麼辦呢?專家認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法,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症下藥。
孩子愛打小報告和家庭、班級氛圍都可能存在關係,需要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分析。對愛打小報告的幼兒來講,專家建議家長要多進行有效陪伴。不是和孩子玩手機、看電視,而是多跟他進行語言上的交流,比如給他讀故事,跟他聊天,可以問孩子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聊一些圖書。讓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視的,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此外,可以簡單地把孩子打的小報告分為兩類,一類是和自己無關的,另一類是和自己有關的。如果孩子打的小報告都是與自己沒有關係的,那就要看孩子在班裡是不是不被同學和老師注意,打小報告只是為了引起關注。如果孩子打的小報告是和自己有關的,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如果家長在生活中總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使得孩子遇到一些小問題就依賴家長,就需要改變教育方式。
孩子受到別人的侵犯就打小報告,顯示出孩子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的不足。比如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侵犯,可以直接詢問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主張,例如說“我已經生氣了,不要老是撞我,不要隨便動我東西”。一些孩子確實連受侵犯後表達感受、觀點、立場的能力都沒有,遇到問題無法獨立解決,只能求助於老師或家長。他們有些是沒有形成這種意識,有些則是缺乏自信和勇氣。
國外有研究表明,在學習環境中被攻擊的孩子往往自尊自信不夠,被侵犯之後只能告訴老師。家長應該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發展獨立自信的能力,與別人溝通、表達觀點的能力。這點在家庭中就要培養。當然,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是不是足夠尊重,是不是能讓孩子獨立地表達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參加專業訓練。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愛打小報告很不好,就一味禁止孩子打小報告,這是錯誤的。有時孩子打小報告並不是為了引起關注,而是確實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幫助。如果完全禁止孩子打小報告,就會讓孩子慢慢養成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求助的習慣。
其實,求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不會求助的孩子在以後很可能會不懂得變通,不知道借助外力,最怕的是在遇到人生危險(如遇到拐賣)的時候,不知所措。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