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減肥不僅僅是降低體重。因為腹部肥胖者比全身肥胖者更易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photo credit: Juber Al-haddad ™ via photopin cc
腹型肥胖又稱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的特別堆積,表現為腰圍的增加。這些人的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內,腰圍往往大於臀圍,四肢則相對較細,從外觀上看,腹型肥胖者的體型很像蘋果,故又稱蘋果型肥胖。
2005年4月,國際糖尿病聯盟在對代謝綜合症的全球統一定義指出,腰圍作為中心型肥胖的診斷標準,美國男>102cm,女>88cm;歐洲男>94cm,女>80cm;日本男>85cm,女>80cm;華人及東南亞男>90cm,女>80cm。
腹型肥胖危害更大
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和腰圍均為評估肥胖的簡易人體測量學指標。然而人們往往通過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從而忽略了腰圍的增加對健康危險的指示作用。近來研究中發現,以BMI為判定指標的全身性肥胖和以腰圍為判定指標的腹型肥胖,在多種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並不等同,其中腹型肥胖者患併發症的危險要比全身肥胖者大得多,這在我們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了證實。
研究顯示,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腹型肥胖的女性患糖尿病的機會是普通女性的10.3倍。另外也發現,部分個體BMI降低的同時,其腰圍可能並沒有顯著下降,甚至會升高;而BMI在升高的同時其腰圍也可能降低。因此,僅僅通過體重來判定一個人是否肥胖是誤區,容易將BMI正常但腰圍高出正常範圍的人劃入低風險人群,但事實上這部分人的疾病風險依舊很高。
BMI和腰圍反映了不同類型的脂肪蓄積程度,其中BMI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含量,腰圍主要反映腹部內臟脂肪堆積。內臟脂肪含量或內臟脂肪占總脂肪的比例的升高是健康危害的重要因素。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過多的內臟脂肪進入消化系統時,會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引發脂肪肝,還會擾亂新陳代謝,引發糖尿病等病症。不僅如此,內臟脂肪還會導致體內毒素難以正常排除,從而產生多種化學物質,引發心臟病;內臟脂肪還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導致動脈炎症等。此外,腹部脂肪還會壓迫肺,從而導致肥胖者呼吸急促,呼吸越困難,就越容易造成血流中輸氧量不足,進而導致全身乏力、免疫力受損,甚至引發高血壓。而許多研究採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CT技術對人體內脂肪含量進行精確測量,驗證了內臟脂肪含量較全身脂肪量對多種慢性疾病甚至死亡有更好的指示作用。
我國人群的體脂分佈與西方人群不同,以腹型肥胖為主。而那些體重處在正常範圍內,但其腰圍已經超過正常界點的人,他們的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依舊很高,但常常被忽視。
影響一個人腰圍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體力活動、久坐習慣等。遺傳背景是近些年的研究中較為關注的因素之一,肥胖的發生存在一定的家族遺傳性,例如體型較胖的父母,其後代也較胖。這是由於不同染色體上的多個直接或間接調控脂肪代謝和糖代謝的位點發生突變,導致脂肪代謝障礙而不斷積聚形成的肥胖。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體力活動也是導致腹型肥胖的原因之一。此外,久坐習慣是近些年的研究中逐漸被關注的健康危險因素,因為長時間端坐更容易導致腰圍增加。研究證實,久坐習慣可以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風險,經常性的運動可以降低上述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但前提是腰圍降為正常水準,否則生活方式的改善很難明顯降低腹型肥胖所致的疾病風險。
久坐習慣與體力活動的缺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久坐習慣的人其體力活動量可能並不缺乏。例如,由於職業的需要,很多人上班期間一直處於久坐狀態,如長途車司機、辦公室打字員等。雖然這些人可以利用下班以後的時間進行適量的運動,但這並不能完全彌補白天長時間的端坐給身體帶來的危害,尤其是腹部脂肪的逐漸積累。
上述導致腰圍增加的危險因素之間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之間也會相互協同或制約。例如,一個高脂肪飲食且缺乏運動的人,其發生肥胖的危險會顯著高於高脂肪飲食但體力活動充足者。
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